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 \ 专业指导 \ 热门专业 \ 正文

济南大学在甘肃招生专业选科要求对照表 新高考各专业需要选考什么科目

时间: 甘肃 热门专业

济南大学在甘肃省的招生专业选科要求,以"不提科目要求"为主,这意味着无论你首选科目是物理还是历史,通常都可以报考。不过,为了确保考生获取最准确和最新的信息,务必以甘肃省教育考试院或济南大学官方发布的当年招生计划为准。济南大学在甘肃省招生的专业及对应选科实行“3+1+2”模式,所有专业均需参加语文、数学、外语考试。建议考生在填报志愿前,通过济南大学招生信息网或甘肃省教育考试院官网核实最新招生政策。

济南大学在甘肃招生专业选科要求对照表

年份 大学名称 办学层次 首选科目 专业名称 选科要求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历史 经济学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历史 金融学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历史 法学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历史 社会工作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历史 特殊教育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历史 体育教育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历史 汉语言文学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历史 英语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历史 日语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历史 历史学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历史 应用心理学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历史 建筑学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历史 城乡规划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历史 工商管理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历史 会计学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历史 公共管理类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历史 旅游管理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历史 视觉传达设计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历史 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经济学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金融学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法学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社会工作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特殊教育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体育教育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汉语言文学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英语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日语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历史学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应用心理学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建筑学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城乡规划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工商管理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会计学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公共管理类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旅游管理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视觉传达设计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金融数学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应急管理 不限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数学与应用数学 物理+化学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物理学 物理+化学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化学类 物理+化学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生物技术 物理+化学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机械工程 物理+化学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工业设计 物理+化学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车辆工程 物理+化学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材料类 物理+化学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物理+化学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通信工程 物理+化学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物理+化学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自动化 物理+化学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机器人工程 物理+化学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物理+化学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物理+化学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土木类 物理+化学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水利类 物理+化学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化工与制药类 物理+化学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环境工程 物理+化学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生物制药 物理+化学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药学 物理+化学
2027 济南大学 本科 物理 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

济南大学简介

济南大学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山东省重点建设大学、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济南大学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学校主校区位于济南市市中区南辛庄西路336号,舜耕校区位于济南市市中区舜耕路13号。学校始建于1948年,建校70多年来,学校铭记“弘毅、博学、求真、至善”的校训,传承“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校风,发扬“艰苦奋斗、凝心聚力、追求卓越”的精神,为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近35万名校友遍布海内外。